导航菜单
首页 >  为什么中国军队叫"人民子弟兵"  > 解放军为什么总能打胜仗

解放军为什么总能打胜仗

不久前,安徽省望江县,慰问抗洪官兵演出现场,大家都被演出深深吸引着。一位老奶奶一边看节目,一边默默地为身旁的小战士扇扇子。这温馨自然的一幕,让网友不禁联想到自己,“像小时候奶奶给我扇扇子”。然而事实上,这对宛如亲人的老奶奶和年轻战士素不相识。

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以性命相托、交付后背,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这就是我们独有的军民关系。拥有独一无二的军民鱼水情,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的金城汤池。

1

“人民子弟兵”是中国百姓独有的对解放军的亲切称谓,饱含着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

其实“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过去指统兵将帅率领本乡本土壮勇所组成的军队,如项羽的“江东子弟兵”,岳飞的“岳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但真正把“子弟兵”与人民联系起来的,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这支军队从诞生之日就确立了人民武装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任务。

南昌起义(油画)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使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从一开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被命名为“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这清楚地表明了这支军队是中国最广大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

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项重大任务”。如果“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些论述阐明了红军的人民性质和使命任务,指明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

平山子弟踊跃参加八路军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率领3千余人的武装,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着手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在当时的晋察冀便出现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的部队,如“回民支队”“平山团”等。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1939年底,晋察冀军区冬季反“扫荡”战役取得胜利,社会各界发来大量祝贺函电,盛赞聂荣臻指挥有方、屡建奇功。聂荣臻在《抗敌报》复信,并再次提到“子弟兵”一词,指出晋察冀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长城,是“全边区父老和子弟兵的血肉所创造出来的”。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也就此改名为《子弟兵》。

“子弟兵”的称呼一经出现,就受到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它生动贴切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土壤,与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军民关系,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后来,“人民子弟兵”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其后,我们党在建军治军中,始终把坚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

2017年8月1日,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

2

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前,从没有一支军队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没有一支军队能够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箪食壶浆相迎。

93年来,我们这支军队始终以服务人民为己任,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1935年4月,红军长征途经贵州省关岭县(现镇宁县)板袍村。当地村民们听到“红军抢劫、抢人参军”的谣言,纷纷躲入山中,只有布依族老人杨登凤大着胆子接待了红军。

红军得知情况后,交给老人一块布告并告诉他,红军有严格纪律,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不像国民党军队、土匪豪强到处烧杀掳抢,并且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地主的压迫。这张布告就是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印制的,宣传党和红军政治主张和方针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长征文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国家博物馆藏品)

通过与红军接触,亲眼看到红军严守纪律,杨登凤相信“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热心为他们张罗食宿,并帮助部队张贴布告,还向乡亲们宣传红军。红军开拔后,受到触动的杨登凤还动员自己的孙子加入游击队,并将布告珍藏起来。

无论是面对地主和国民党军队的逼问,还是面临杀头的风险,杨登凤始终不吐露布告的位置,他坚信这支部队会打回来,布告上的愿景也一定会实现。十七年后,当地迎来了土改工作队,人民军队不仅回来了,还帮助农民实现了布告上“耕者有其田”的承诺。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人民子弟兵始终为维护人民利益而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

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主力到达山东郓城一带

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山东,与山东抗日武装并肩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是,主力部队屡经战斗,减员很大,补充兵员、壮大主力部队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鲁西、鲁南地区日伪顽匪势力强大,对群众实行血腥屠杀,老百姓对他们心有余悸,害怕家里有人参军会遭到报复。罗荣桓召集地方和部队干部开会,提出“要让群众来参军,我们必须过得硬。一要作风过得硬,对群众要秋毫不犯,消除群众对我们的误解;二要打仗过得硬,要打出我们的气势和声威,让群众认为我们能打仗,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三要组织过得硬,要在地方建立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达到了三个过硬,兵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会后,罗荣桓从主力部队中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团,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罗荣桓率领的工作团帮群众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理发、看病、割麦。同时,工作团走村串户,张贴标语,与群众拉家常,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八路军的政策。

八路军靠过硬的作风和能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补充兵员的条件水到渠成。新兵员源源不断地补充,确保了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生生不息。

3

遭受列强侵略、丧失主权与领土完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饱含血泪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矢志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中国近代史同时又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不屈抗争史。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怎样才能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1938年,毛泽东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理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在炮火连天、物资匮乏、内外堪忧的艰难岁月里,赢得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胜利,为“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提供了不可撼动的佐证。

山东某地民兵采取分散、隐蔽、寻机突袭的“麻雀战”战术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赴抗日战场,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与国民党军队一起协同作战;另一方面,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实行游击战争,“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依靠乡村广大人民群众,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等,钳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兵力,人民战争在敌后普遍展开,每一个城镇村落都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每一块土地都是埋葬日寇的陷阱。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军队与人民的关系在无数次重大考验中越锻越铁、越炼越硬,人民军队砥砺前行93年,留下了无数军民相亲的佳话,谱写了无数军民协战的凯歌。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靠双脚夜行200华里率先赶到清风店占得先机,而国民党军队的摩托化部队,从石家庄到清风店,90华里路程却整整走了1天1夜。在这奇迹的背后,是当地老百姓自发为解放军战士提供了一对一的接力保障。他们帮战士扛着携行物资送到下一个村,交给下一个百姓,沿村群众站在路边把干粮和水送到战士手里。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踊跃支前

淮海战役中,共有543万群众奋勇支前,平均每1名解放军身后就有9名百姓“护航”。在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男女老少齐上阵,仅小推车就动员了88万辆。胜利后,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首传唱至今的歌谣是流淌的历史音符,是传唱的动人史书。

00:44平山支前民谣(央视纪录片《平山记忆》片段)(00:44)

4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击退挑衅来犯的强敌,还是打赢抗灾救灾的硬仗……历史都一再证明人民是军队牢不可破的深厚靠山,军队是人民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解放军来了,我就放心了!”今年,这句话频繁出现在不同受访群众的口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逆行向战。这样毫无保留、生命相托的信任,是大灾大难面前人民子弟兵一次次舍生忘死地付出积淀下来的。

解放军指战员前往唐山地震灾区救灾

1976年唐山大地震,10万多解放军星夜兼程火速奔赴唐山,据不完全统计,经过连续十多天的奋力抢救,共救出被埋压的群众6万余人,救治伤员100余万人次。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3万多名官兵投入扑火战斗,开辟防火隔离带891公里,抢救受灾群众1.08万余人,保住了大片原始森林。

在紧要关头,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海外撤侨、抗击病毒……人民子弟兵从来都是最可靠的力量。

“还是那些人,还是那样的兵。”今年南方洪涝灾害,人民子弟兵再次筑起抗洪的铜墙铁壁。当官兵在抗洪一线与肆虐的洪水搏斗之际,百姓也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子弟兵。

一位山东女孩跨省为奋战在江西抗洪一线的战士们点外卖,官兵通过外卖订单联系上她,想要退回外卖费用,女孩却固执地不愿收下。

村民们担心井水不干净,宁可自己喝井水,也要把矿泉水优先供给抗洪战士,还用矿泉水为他们煮绿豆汤……

类似这样的暖心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前线发生,无数网友在点赞支持这些支持行动之余,更是“教育”起前线官兵,“兄弟们收了吧!前线拼命,后方物资保障这是优良传统。”“知道你们什么都不缺,但就是想为你们做点什么。”

当抗洪战士完成任务转战别处时,当地军民无不夹道相送。驻守在江西九江柴桑区港口街镇的抗洪战士,为了不给村民们添麻烦,故意说次日早上7点离开,却在凌晨就悄悄出发了。当地有些村民由于没赶上为抗洪战士送行,而哭红了双眼。

携老挈幼,箪壶相送,温暖动人的一幕幕频繁出现在热搜上,出现在普通人的朋友圈里,这是军民鱼水情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

从过去陕西老乡的小米、沂蒙红嫂的乳汁到如今鄱阳姐姐的银耳汤、无为阿姨的水煮蛋,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代代相承。从战争年代群众拆下门板做担架到今年抗洪前线村民自发帮忙洗迷彩,军民同舟共济精神历久弥新。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坚如磐石的军民关系,是人民军队滔滔不竭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永远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将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在亿万人民的坚强支持下,有决心有信心战胜一切敌人,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

相关推荐: